卷一先秦第三:《墨子》章句选译
原典一:
子墨子言曰:仁之事者,必务求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,将以为法乎天下,利人乎即为,不利人乎即止。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,非为其目之所美,耳之所乐,口之所甘,身体之所安,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,仁者弗为也。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,非以大钟、鸣鼓、琴瑟,竽笙之声,以为不乐也;非以刻镂文章之色,以为不美也;非以刍豢煎炙之味,以为不甘也;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,以为不安也。虽身知其安也,口知其甘也,目知其美也,耳知其乐也,然上考之,不中圣王之事;下度之,不中万民之利。是故子墨子曰:“为乐,非也!”(《非乐上》)
雪译一:
墨翟先生说:“仁德的人行事,总是追求如何对天下人有利,而力求为天下人去害,并以此作为评判一切行为的标准,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就去做,只要是不利于人民的就不做。”进一层说,仁德的人替天下人谋划,并不是为了使他们能看见的美丽的事物、听到好听的音乐、品尝到可口的食物、感受到安全与舒适,从而利用这些来掠夺他们的衣食财物,这样的事仁德的人是不会做的。由此可见,墨翟先生之所以反对音乐,并不是因为钟鼓、琴瑟、竽笙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好听,并不是因为雕刻、纹饰的色彩不好看,并不是因为牛羊猪狗煎烤出的肉不好吃,也并不是因为居住在高台上的宽大屋子里不舒适。应该承认,人的身体喜欢舒适、口味喜欢香甜,眼睛喜欢看美丽的事物、耳朵喜欢听美好的音乐,但是,向上考察,这不符合圣人先王的行迹,向下衡量,也不符合民众的利益。所以墨翟先生说:“从事音乐是错误的!”
原典二:
子墨子言曰:必立仪。言而毋仪,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,是非利害之辨,不可得而明知也。故言必有三表。何谓三表?子墨子言曰:有本之者,有原之者,有用之者。于何本之?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。于何原之?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。于何用之?废以为刑政,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。此所谓言有三表也。(《非命上》)
雪译二:
墨翟先生说:“说话、写文章一定要先订立评判事物真假是非的准则。”如果没有准则,就好比要在旋转的制陶轮上安放一个测量时间的仪表,立足点总是不断地变化,这样又怎么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的区分呢?因此,评判言论、文章必应有三条标准。哪三条标准呢?墨翟先生说:“考察其本原,是否言之有据;考察其缘由,是否言之有理;考察其效果,是否言之有用。”那么,如何考察本原呢?可以向上参考古代圣人先王的事迹。如何考察缘由呢?可以向下对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实践。如何考察效果呢?可以试着把它用作刑法政令,看看国家、人民是否能够从中受益。这就是所谓说话、写文章的三条标准。
原典三:
辟也者,举也物而以明之也。侔也者,比辞而俱行也。援也者,曰:子然,我奚独不可以然也?推也者,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,予之也。是犹谓也者,同也。吾岂谓也者,异也。(《小取》)
雪译三:
譬喻,是列举彼一事物来说明此一事物。侔,是比较两个语义相等的命题,如果其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,那么另一个命题也是正确的。援例,是说“既然你这样说都是正确的,那么我也这样说为什么偏偏不可以正确呢?”推求,是利用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共同点,来推知未知事物本身。“是犹谓”是指含义相同。“吾岂谓”是指含义不相同。
提问:
一、对于墨子提出的“非乐”观点,您是怎么看待的呢?
二、关于言论、为文的准则墨子提出了“三表”,对此您还有哪些好的见解呢?